首页  >  志愿填报 >  院校大全  > 

温馨提示

网页暂不支持该功能,请打开报考大学APP,使用该功能

学校概况

  • 江苏
    所在省份
  • 南京市
    所在城市
  • 1936
    创建时间
  • 19457
    学生人数
  • 8
    硕士点
  • 3
    博士点
  • 公办
    办学
  • 32:68
    男女比例
学校电话:025-83271319 学校官网

学校介绍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  
显示全部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本科,四年制)。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整体并入学校。80多年来,学校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兴药为民、荣校报国、存心以仁、任事以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治校品格,努力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457人,其中本专科生11108人、研究生7754人、留学生595人。建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100余亩。建筑面积66.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2.2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2.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百万余册。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842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1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2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现有国家和省级创新团队21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药学、中药学、生物与医药、应用统计、公共管理)。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可在3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接收博士后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学、生物学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建设。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致力于建设以“大药学+X”为牵引、“新药科”和“大药学”为特征、面向世界一流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获评A+。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6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万分之2.15),位列全球第24位、亚洲高校第1位。在2022 US 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13位、亚洲第1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中,学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位。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药学、中药学学科分别排名国内第1位、第2位,均进入“中国顶尖学科”。
  学校下设16个院部,现有31个本科专业(类)。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制药工程、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药物分析、海洋药学、环境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生物技术被评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学、药物分析专业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和药事管理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十三五”以来,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建设立项或荣誉的专业共19个。药学、临床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的专业认证,同时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2021年到账科研经费5.4亿元。学校建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与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及工程技术中心34个,实现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近300篇,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稳居全国高校之首。获批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其中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4项,总经费达5.05亿元,其中重大、重点和杰出人才项目35项。
  教学成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荣誉教育制度,推进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药学人才培养改革和“四新”建设,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届)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高等医药院校。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继续教育联盟组长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药学学科组组长单位,积极履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职能,建设药学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养药学类一流师资、一流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药学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范本。近年来,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6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70门次、江苏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药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4种,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优质的课程资源、教材及实践教学体系被全国各药学院校学习借鉴。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校外实习基地16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所有校级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均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实现连续七年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2021年度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篇、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4篇。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积极培育精品教学资源并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度共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首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并获评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门,获评第五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3篇。建设校级示范在线课程3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13门,校级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17篇,精品研究生教材1门;积极构筑研究生线上教学平台,3门优秀在线课程已在国内主流MOOC平台“学堂在线”上线;推行导师上岗招生申请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优秀导师典型,开展导师培训及“豪森”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学校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多元投入、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专硕培养新模式,2021年度新增校级示范基地7家、院级示范基地19家。
  社会服务
  学校打造医药领域高端智库,建有“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医药政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共建“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建“药品监管研究基地”,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续签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共建“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与南京市六合区共建“中国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密切合作,实现了医药深度融合,打破了药物早期研发和临床研究间的转化壁垒。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协同创新联合研发基地”,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先后进驻基地,实现了“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十三五”以来新建的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日照生物医药产业转化基地、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公共卫生与应急药学研究院等一批校地、校企创新平台正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先后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100余个,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地方研究院等有机结合的成果转化协同体系。“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为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药物研发关键技术服务4000余项,项目总金额超过34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超过百万元的技术合同468项;获国家新药证书 2本、新药临床批件20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100件,专利转化120件,总金额达14.3亿元,其中单项合同经费突破1亿元的专利转化7项,单项合同经费超千万元的专利转化24项。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等荣誉。研发出盐酸关附甲素、爱普列特、依达拉奉、银杏内酯注射剂、伊立替康、长春瑞滨以及英太青等在内的新药及仿制药1000余个,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成为推动国家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确定学校定点扶贫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学校紧密围绕镇坪县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三产融合”战略规划,带动镇坪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校连续四年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评价中被认定为“好”(最高等次),学校帮扶产业项目连续六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
  国际交流
  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近年来,学校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已建立起面向留学生的“本-硕-博”贯通的全英文授课体系,为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千余名。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同德国、法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学校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一批港澳台地区高水平院校有着紧密合作。
  学校已先后与美国天普大学、德雷塞尔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学生培养项目;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罗格斯大学、圣约瑟夫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长崎大学开展访学或本科毕业实习项目;与美国太平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联盟高校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学校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的药学专业前四届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其中90%以上学生继续赴海外深造,部分学生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录取。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药学专业已于2021年招生。
  2011年,学校聘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药理学家路易·伊格纳罗(Louis J. Ignarro)为荣誉教授,并合作建立伊格纳罗工作站。近年来,先后邀请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罗夫·辛克纳吉(Rolf Zinkernagel)、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tshel)、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马利·莱恩(Jean-Marie Lehn)、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Barry J Marshall)、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Michael Levitt)、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什博士(Ada E Yonath)、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教授(Hartmut Michel)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学校牵头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中美药学院校联盟。牵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苏港澳高校医药专业联盟(筹)。学校“中美联合高级药物研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中美医药尖端人才培养项目”“中法纳米医药双博士学位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生物统计与生物医药大数据创新项目”“中日天然药物健康品研究联合实验室培养项目”等5个项目先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获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2016年,受国际药学联合会和中国药学会委托,学校承办“全球药学教育会议”,向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展示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经验。2018年,学校举办首届国际药学院校发展论坛,邀请40余位全球顶级药学院院长“巅峰论剑”,携手探索药学教育发展路径,深入探讨国际药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在大变局现实下,学校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谋划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坚定不移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生发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据医药产业链环节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培养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就业率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始终名列前茅。本科生出国升学率、到优质单位就业比率、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指标优势明显,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多次荣获省级荣誉,受到中央及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八十余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十余万毕业生,一大批学术栋梁、行业领袖和政界精英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和一批药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代谢动力学家王广基;德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学专家来茂德;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
  发展规划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呼唤新作为。2019年,学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了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到2026年,即建校90周年之际),奠定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第二步(从2026年到2036年,即建校100周年之际),步入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行列;第三步(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当前,学校已开启“十四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全体药大人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务实专注的工作作风,朝着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为谱写全民健康新篇章不懈奋斗。 收起

院校分数线

显示全部院校分数线

院校设置

      中国药科大学下辖10个院部系 。

药学院 中药学院 国际医药商学院 体育部
社科部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学院
成教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特色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药学
二级学科 药物化学 生药学 药剂学 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药学 药物制剂 中药学
江苏省品牌专业 药学 中药学 制药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语 临床医学 药物制剂技术

密码登录

手机短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30天自动登录
登录

加入报考大学

助你考得好,更能报得好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设置6~18位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报考大学已全面升级,将提供更全面的院校信息与志愿填报服务,请先完善个人信息。

立即完善个人信息

欢迎进入报考大学

请选择你的考区所在地

开始使用报考大学
tel

全国咨询电话

400-100-0233

售前客服QQ 售后客服QQ
微信公众号
wx
扫一扫,最新报考资讯
微信公众号
app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